近年来,国家层面密集出台《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》《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》等政策文件,明确要求高校将体育美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。这一战略部署不仅是对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”目标的细化,更是回应时代需求——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当下,青年一代亟需通过体育锤炼意志品格,借助美育涵养人文精神。高校作为育人主阵地,肩负着推动体育美育深度融合、破解“重智轻体美”传统弊端的使命,其工作成效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提升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。
尽管政策导向明确,但高校体育美育工作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:一是认知偏差,部分师生将体育等同于“体能训练”、美育局限于“艺术技能”,忽视了二者在审美感知、情感表达、团队协作等方面的共通性;二是资源分配失衡,体育场馆设施老化、美育师资短缺等问题普遍存在,且二者常处于“各自为战”状态,缺乏协同机制;三是评价体系滞后,现有考核多以竞技成绩、作品获奖率为指标,难以体现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对美的理解,或在美育实践中对体能的运用。这些问题导致体育美育沦为“边缘化”环节,未能充分发挥其在立德树人中的独特价值。
打破体育与美育的学科壁垒,开发跨学科融合课程是核心抓手。例如,可将体操、武术等体育项目与舞蹈、音乐结合,开设“韵律体育”;在篮球、足球教学中融入战术美学分析,引导学生欣赏运动中的力量之美、配合之巧;美术专业可增设“体育题材创作”课程,鼓励学生以绘画、雕塑等形式记录运动员风采。此外,还可设置“体美素养必修课+兴趣选修课”模块,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接触体育美育融合内容,实现全员覆盖。
师资是融合的关键。一方面,针对体育教师开展美育专项培训,邀请艺术家、设计师分享审美理论,提升其对运动美学的解读能力;另一方面,鼓励美育教师学习体育基础知识,掌握田径、球类等项目的技能特点,使其能在教学中自然渗透体育元素。同时,建立“体美教师联合备课”制度,定期开展教学研讨,共享优质教案与案例,形成跨学科教学合力。
校园是体育美育融合的重要场域。可通过举办“体育艺术节”“美育运动会”等活动,将体育竞赛与文艺展演结合——如在田径比赛中穿插啦啦队表演、在乒乓球赛事中加入书法展示;利用校园广播、宣传栏推广“运动美学故事”,讲述奥运冠军的艺术修养、艺术家坚持体育锻炼的经历,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价值观。此外,还可打造“体美空间”,如在体育馆墙面绘制运动主题壁画、在美术馆设置体育器材装置艺术展,让学生在日常环境中感受体美交融的魅力。
摒弃单一量化考核,建立“过程性+成果性”“技能+素养”相结合的评价体系。例如,在体育课程中增加“运动审美报告”环节,要求学生分析某个技术动作的美学特征;在美育课程中设置“体育主题创作任务”,评估其对运动精神的表达。同时,设立“体美融合优秀成果奖”,表彰在课程设计、社团活动、科研论文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与学生,激发参与热情。
以XX大学为例,该校自2020年起推行“体美融合同步计划”:
面向未来,高校体育美育工作需进一步强化系统思维:政策层面,教育主管部门应出台更细化的融合指导方案,明确课程比例、师资配备标准;资源层面,鼓励社会力量参与,共建“体美融合实验室”“校外实践基地”;技术层面,利用VR、AI等技术打造沉浸式体美体验课程,如虚拟参观奥运场馆、模拟艺术创作与运动训练的结合场景。唯有多方协同、久久为功,才能让体育美育真正成为滋养青年心灵、塑造健全人格的“源头活水”,为建设体育强国、文化强国提供坚实人才支撑。
(注:文中配图为“高校体育美育融合活动现场”“学生体美课程作业展示”“校园体美文化长廊”,可根据实际需求补充高清图片,增强视觉感染力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