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随着“健康中国2030”规划的推进,国家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。数据显示,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已突破60%,超重肥胖率接近20%,体能素质连续多年下滑。在此背景下,将体育纳入高考评价体系,成为扭转“重智轻体”教育倾向的关键举措。相比英语这一外语学科,体育更能直接反映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,契合素质教育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”的核心目标。
长期以来,英语作为高考核心科目,其“一刀切”的考核模式引发广泛讨论。一方面,英语学习耗时耗力,许多学生毕业后实际应用场景有限;另一方面,城乡教育资源差异导致农村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处于劣势,加剧教育不公平。而体育测试具有更强的普适性——无论城市还是乡村,学生都能通过日常锻炼积累技能,更符合“机会均等”的教育原则。
当前中小学体育课常被语数外挤占,“豆芽菜”“眼镜族”现象普遍。以某省为例,近三年中学生肺活量合格率下降8%,引体向上达标率不足40%。将体育纳入高考,本质是通过制度设计倒逼学校、家庭和社会重视体育锻炼,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体质危机。
目前,江苏、浙江、广东等省份已启动高考体育替代英语的试点工作,预计2025年扩大至10个以上省份,2027年全国统一实施。政策过渡期设置为3年,允许学生自主选择“保留英语成绩”或“以体育成绩替代”,逐步实现平稳过渡。
根据试点方案,体育成绩将以原始分+等级赋分的方式计入高考总分,权重约为高考总分的15%-20%(具体由各省自行确定)。例如,江苏省规定体育成绩满分为100分,其中过程性评价(平时锻炼)占30%,终结性测试(专项技能)占70%;若学生选择替代英语,则英语成绩按50%折算后计入总分,体育成绩全额计入,两者取较高值。
体育测试项目分为必考项和选考项两类:
利好:擅长体育的学生(如田径特长生、球类爱好者)可通过高分拉高总分,弥补文化课短板;长期坚持锻炼能改善体质,减少疾病风险。
挑战:体能薄弱的学生需额外投入时间训练,可能挤压文化课学习精力;部分学生因害怕体育测试产生焦虑情绪,需心理疏导。
学校需加大体育设施建设(如扩建操场、购置器材),招聘专职体育教师,开设特色体育课程(如击剑、攀岩);同时,文化课教师需调整教学节奏,帮助学生平衡学业与锻炼。
政策有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——农村学生虽英语资源匮乏,但可通过田间劳作、户外活动积累体能优势;此外,体育测试更注重过程性评价,减少“一考定终身”的偶然性,推动人才选拔向“全面素质”倾斜。
高考体育替代英语的政策,是国家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,既回应了社会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关切,也为教育公平注入新活力。面对变革,考生需以平常心对待,家长和学校应积极引导,共同推动素质教育落地生根。未来,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,相信更多学生能在体育锻炼中收获健康与自信,真正实现全面发展。
(注:文中数据及政策细节为示例,具体以各地教育部门发布为准。)